路漫漫系列丨心悟

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、最实用、最简单的方法之一。

Posted by Haoyue on May 12, 2020

前言

不管用哪一种技巧,禅修基本上就是让自己习惯于某一种特别思考方式的过程。过去的修行者,经由他们的修行,发现了一些思考的方式于心灵行为的特点,从这些发现中,发展出创造或唤起特殊心态的技巧。如果我们能规律地修禅定,就会逐渐地习惯于这些心态或是思考方式,使这些成为自然。

止观

把你的心比喻成一个小湖,“止”的状态就好比是风、落下的小石子、漩涡等所有会形成涟漪的干扰因素都中止了,水面一片平静。由平静产生清晰,使你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象、鱼以及其他栖息的动植物。

“观”则是使湖能够显示它美丽本性的清明,因此“观”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。不过要产生“观”之前,心必须先用“止”调柔才行。“止”使你的专注范围变窄,因此减低了心灵的造作,创造一种宁静的状态。这并不表示你的心变得狭窄了;你的心愈宁静,就愈宽广、愈柔和,这使得你想怎么用它、什么时候用它,都能随心所欲。然而,如果只有宁静,无法让你体会“空性”的见地,所以,由“观”产生的锐利洞察力,也是必要的。

蜡烛与心境

如果你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想要看东西,你需要点燃一根蜡烛,并同时保护它不受干扰,因为摇晃不定的烛光不能让你看清楚东西。同样的,“止”保护你的心不受干扰,而“观”提供光亮让你看得见。

一旦“止”平静了你的心,“观”就会加大、加深,并使得心更清晰、更敏锐地去认识本性。

由平静产生清晰,是你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象、鱼以及其他栖息的动植物。

平常我们的心到处乱跑、东蹦西跳,就像尾巴着了火的猫一样,完全失去控制;烦恼波涛漫天汹涌,念头追逐紧密相连,念头之间的间隔一点都看不出来。 由于浓密的混乱状态,光线也照不透,所以你无法看清任何事物。把注意力集中在“止”的修行,多少可以帮你远离心的疯狂境界,让你能够注视它,而不会完全地卷入紊乱之中,受它的控制。 当念头和烦恼升起的时候,如果你不带成见地注视它,那么它们就能自己沉静下来——只要你不做什么,心就会静下来,这时候,观的光明才可能进入你的心中。

禅修指导

制造修止的机缘

内心的安排,或是在希望修“止”的正确心态上,不要抱持太多野心。如果你非常希望成名,努力开创致富道路,或者迷恋一些其他的事物,这些心态必然会打扰你修“止”。要是在禅修的时候,这些野心让你很苦恼,试着把它们当成没有究竟意义、只是梦幻而已,这样应该能减轻他们对你的控制力。 在禅修的同时,如果能守某个特殊的戒,是有帮助的。戒律可以是任何东西,甚至节食也可以是戒律,例如不喝酒、晚上不吃东西;穿也有节律,例如穿得很简朴,不喷香水;或者一到禅修时间,即使无法打坐,也不可看电视,就算有不可不看的节目也不行。

避开干扰的五种过失

一、懈怠或对于修“止”不感到喜悦 二、缺乏清明 三、昏沉失念 四、掉举(有的时候你的心太活动,需要加以节制,以警觉心、出离心和悲伤心让这种兴奋骚动的情况冷静下来) 五、没有善用对治

禅修的五种境界

开始时,你的念头一个接一个想瀑流般停不下来。不必过分担心,事实上,修行专注的目的,并不是真的要集中在某个事物上,而是要你了解自己的心有多散乱,而目前你并不知道这一点。只要你一直散乱,就不知道是谁在打扰你,你有多么散乱,或你又散乱到哪里去;就像身在战场,不知道敌人是谁,朋友是谁,也不知道该杀谁、该保护谁。 瀑布经验被认定是禅定体验的黎明,虽然太阳尚未升起,但阳光已经出现在天际了,这表示结果已经在那里了。

随后第二种经验也会发生,这时候的心境就像急流穿越峡谷一般,有时你专注得很好,有时却像急流撞到岩石,形成漩涡,然后又回归宁静——第二阶段叫做“概念休息”的境界。

继续修下去,会出现第三种体验,类似河流中的水潭。干扰会产生涟漪,其他时候则平静无波——这就是所谓“概念疲惫”的体验。

第四种体验可以比喻成有波浪的海洋。即使升起种种心灵构想,就算它很巨大,只要略提正念就立刻平息下来——这种经验就是收集概念,并使它井然有序。

第五种体验也会到来,它类似于波浪的海洋——无论什么事情发生,海洋都维持不懂。到达这种境界,你自己就成为对治法门,不再需要刻意的对治法了——这就是所谓“不收集概念”的体验。在这个阶段,身体就像羽毛一般轻,心完全能受到控制,欲界大部分的烦恼都停息下来,你可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预知力。

参考文献

《佛教的见地与修道》宗萨江扬钦哲仁波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