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漫漫系列丨佛学《正见》

诸行无常,诸漏皆苦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

Posted by Haoyue on January 11, 2020

前言

机缘巧合,读到了这本书。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,藏传佛教的导师之一。 与那些上来就讲业孽、轮回、积德的佛学书籍不同,这本书阐述了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。 “阐明无常、空性与解脱诸要,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,回顾自身,探索本心,成就证悟,提升对生命的信心。” 这不是一本讲解佛学概念,佛学习俗的书。作者在序中已经表明:本书不会谈论禅坐的技巧、修行或咒语,而是从人生的各个角度来解释佛教的核心思想“四见地”(Four truths)。

诸行无常,诸漏皆苦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

诸行无常

翻译过来就是“一切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。”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构成的,也不是永恒的。这里“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,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。”从我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:即使目前的科学已经将物质分离到了夸克的层次,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夸克是单一构成的。而事物并非永恒不变的,更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见解。我们学动量守恒,也学能量守恒。如果再继续探讨,我们还会学宇称(parity)守恒,CPT守恒。但一切的一切,都不是终结,在这些理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,人类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的边界的过程中,也在不断的修改原先的守恒定理(不变真理)。我很难想象,终有一日人类可以发现那个“宇宙第一真理”。我所理解的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,虽然物理学一直在“于万变之中寻找不变性”,但这个不变性也是在不断修改的,这个修改的过程便可以理解为“无常”。

诸漏皆苦

这里的漏,藏语是zagbcas,译者翻译成了漏,也同时在书中译作情绪。在秋吉宁玛仁波切的《无可摧毁的真理》一书中,将zagbcas解释为“与掉落或移转有关。”可以理解为:一切会衰败的,皆是苦。人类是追求情绪的。大部分人追求快乐。无论这种快乐来自于玩游戏的快感,吃东西的满足感,又或是读书带来的喜悦感,本质上是带给人快乐的感觉。但又有小部分人追求痛苦。这其中有深信“艺术来源于痛苦”的艺术家,也有认为“生而原罪,一生必须赎罪”的清教徒,甚至是仅仅喜欢被虐的感觉的受虐者。(最后一种,我很难分清ta是喜欢快乐还是喜欢痛苦,又或是两种都爱)然而这些情绪和欲望本身都是苦的,有时候看上去这些欲望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快乐。但如果能跳脱出来观察,你会发现:“欲望是习得的。”很多时候,我们想要某样东西(比如华丽的物品,世人的尊敬,高高在上的地位),是因为我们在俗世的生活中,不断被教导去追求这些东西,而并非我们需要这些东西。在商品经济的时代,这个教导甚至被包装成了更冠冕堂皇的样子:“厉害的公司并不去了解用户的需求,他们创造需求。”我们津津乐道,觉得似乎这样的公司非常厉害,似乎他们在引领时代的潮流。但我们有时候会忘记了去思考,这些需求本身,是不是必要的。我不是一个反对科技的人,我也从不觉得没有科技的时代更好。科学技术都是工具,但使用它的我们,有时候难免会缺乏自我觉察的本心,而带着无数的欲望去把科技用在开发更多的欲望上。

诸法无我

执着于自我,是一切痛苦和失望的根源。梁文道写过一本书,书名叫做《我执》。他在《题解》里这么写道:“我都知道了;这一切谎言与妄想,卑鄙与怯懦。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,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,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。你所见到的,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;你以为是自己的,只不过是种偶然。握得越紧越是徒然。此之谓我执。” 第一是“自我”,第二是“执着”。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认同自我,也总是在用最大努力去证明自我的存在。有时候这种证明化为购买的东西,用“东西的归属感”来满足“自我的认同感”。有时候,这种证明化为固执,用情绪或者行为的单一性,来不断强化“我自为我”的虚幻。你买的东西并不是你的,你只是暂时的拥有它,更深一步的去说,连拥有也算不上,只是暂时的“你认为你拥有它”。再是感情里的那些痴情,“红尘多可笑,痴情最无聊,目空一切也好。”太多的悲欢离合,本质也是误以为对方是自己的一部分。你的伴侣不是你的伴侣,ta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,并不从属于你。

涅槃寂静

我很愚钝,这一条尚未参悟,不敢妄谈理解。

后记

最后一点读完本书的小小收获:悉达多教化众生,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领悟方法,来用不同的道理去教化的。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佛学宗派,那么多不完全相同的戒律。我甚至认为佛教所讨论的“地狱”和“因果业障”,也是悉达多在教化过程中的因人施教。本源还是落在这四见地上,如果能够看透这四点,这些地狱和业障的细节概念也是可以忽略的。道路本身不是重点,更不是终点。